你是個時常嘆氣的人嗎?
最近小孩常提醒我:「媽媽妳不要發出那種聲音。」
一開始還沒有意識到我發出了什麼聲音,後來孩子持續提醒了很多次,
才發現孩子指的聲音是「嘆氣」。
我什麼時候會嘆氣呢?
可能在工作任務比較多的時候,或是小孩有較多需求我又無法兼顧時,我的身體很自然地會讓我「嘆氣」。

嘆氣是一種身體的自然機制,也是一種文化語言
沒錯,嘆氣也是一種身體在協助我們調整呼吸與壓力的反應。
然而,在我們的文化裡,我們對於「嘆氣」的非語言訊息解讀大多都是負面的,若我們聽到有人嘆氣,你會意識到對方可能正在面對一些不太妙的事情,像是在我小時候,若看到爸媽嘆氣、臉色不對時,就知道等等可能日子會不太好過。
也或是,因為對方的嘆氣也讓你自己的心情有些不好受,你會想要更進一步地關心對方,或是先選擇靜靜觀察對方的反應;這部份可能比較常運用在你觀察你的伴侶、朋友,或是工作時遇到的人。
嘆氣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
我們身體正在因應壓力的同時,大腦正在將自主神經系統切換到副交感神經狀態,身體會處於淺層呼吸的狀態,呼吸淺而相對較為急促。
此時,我們的中腦會重置你的呼吸頻率,試圖重新找回你平靜時的呼吸狀態。
這一連串的身體反應,若我們沒有很有意識地去認識,是很難被發現與感受的。
有意識地控制呼吸-生理性嘆息
若是我們透過有意識的呼吸而回到平穩狀態,可稱為生理性嘆氣(physiological sigh)。
作法相當簡單,我們「以鼻子短吸氣兩次,再緩慢並拉長自己吐氣的時間。」
老實說,呼吸練習在臺灣已經算是很普遍的作法,但是否有實際效用,則是見仁見智、看來談者的主觀感受為主。
我不一定會在諮商時帶入呼吸練習,還是會先評估來談者的需求,以及雙方的諮商進程。
文獻分享-不同呼吸方式對身心的影響
2023年,有一份研究探討不同呼吸法對受試者的影響。
研究分為三組觀察,分別為強調吸氣(較長的吸氣時間)、強調呼氣(較長的呼氣時間)以及平衡的吸氣-呼氣-呼吸方式。
瞭解不同組別如何影響焦慮的生理和個人的主觀感受測量,研究也將這些呼吸法與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進行比較(因正念冥想強調被動觀察自然呼吸而不進行主動控制)。
研究者以每天僅5分鐘的刻意呼吸練習是否能造成自主神經張力和幸福感的顯著變化。
(文獻來源:Brief structured respiration practices enhance mood and reduce physiological arousal)
(文獻來源:Brief structured respiration practices enhance mood and reduce physiological arousal)
該研究結論支持刻意控制的呼吸練習會比不刻意控制的正念冥想有效。
且呼氣為主之組別的參與者的正向情緒增加幅度最高,支持呼氣較長的方式能較有效平穩身心,若能持續練習,效果更好。
有意識的控制呼吸,有助於我們的大腦重新獲得控制感,效果會比無意識的嘆氣好上許多,下次若你發現自己正在嘆氣,不妨試試有意識地重新呼吸、控制呼吸頻率。
快速的時代,大家都在找尋「速效」
現代社會多半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愈來愈高,我們實在很難擠出“足夠”的時間去處理事情,甚至是調整一個長久以來的“習慣”,時間久了,難免會累積我們對生活的不悅感,接著,我們會想找到一些方法來獲得心理上的平衡,但方法可能就是你最常聽到的:吃好睡好、時常運動、保持愉悅…。
曾有人問我:「到底有沒有人真的能做到睡眠充足、營養均衡、適時運動、生活與工作平衡?」
的確,在現代真的是稀少的事情。
因為這些我們認為的“小事”,卻是身心狀態的大基礎,但對現代的忙碌人們來說難以達成。
在我們忙碌的時候,進食、睡眠、運動,通常其中之一會先被我們捨棄,因為若是短暫地不規律,其實對身體不會有負擔,但長期下來的累積,對身體的傷害是可觀的。
像是我的孩子剛出生的那年,我先把運動放掉了,因為我必須學習很多身為媽媽需要備有的技能,還必須時刻在她身旁確認安全;而我的進食和睡眠,在我刻意的維持下,勉強還維持在一個水平中。
我的想法是,有時候並不是方法不好或是效果太低,而是我們對方法的效果總有「一夜速成」的錯誤期待;當你施行了一個方法2-3天,就要有顯著的改變是很困難的,降低自己初期的期待,其實也是在善待自己。
持之以恆的執行,偶爾沒做到也沒關係
先從小目標開始,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當你的身體在方法中受益,習慣自然會逐漸擴大。
若真的很忙碌時:
1.進食-讓自己至少有5分鐘可以細嚼慢嚥、記得喝水。
2.睡眠-固定自己的睡眠區間,中午可找5-15分鐘閉眼小憩。
3.運動-一週運動15-30分鐘,若真的無法運動,可以增加日常活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