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SM近期之文獻分享-嬰兒睡眠、天生氣質與就寢時間的橫向研究。
如果孩子睡不好,身為父母的我們來幫忙孩子入睡,或是幫忙孩子增加睡眠時數,這是有效果的嗎?
所謂的幫忙,可能包括:安撫(拍拍、抱著孩子睡)、睡不著時給奶或其它替代性安撫物。
這些內容看起來很值得來做個研究,對吧?
但,要如何兼顧主觀(爸媽的想法)與客觀資訊(醫療相關訊息)呢?
學者蒐集了623位9-13個月大之嬰兒的睡眠資料進行研究分析,資料包括睡眠影像監測(寶寶監視器),而嬰兒個性氣質與睡眠作息則是透過父母填寫問卷進行評估,利用客觀數據,加上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與紀錄,對睡眠進行客觀、非侵入性的評估。
研究顯示:
嬰兒的負面情緒與睡眠介入干擾之間有顯著相關,包括父母若在睡眠過程中頻繁介入,易導致以下情形:
1.睡眠時數不足:較短的睡眠時間
2.夜醒頻繁:更多的夜間醒來次數
3.白天情緒更加起伏:增加嬰兒白天的負向情緒反應
而正在進行母乳餵養/瓶餵(奶睡)或被抱著/搖晃入睡(抱睡)的嬰兒,其夜間睡眠時間較短、睡眠品質較低、就寢時間較晚、醒來時間較早,且父母介入的次數較多。
因此,我們能知道以奶睡、抱睡銜接睡眠的嬰兒,其睡眠品質與睡眠時間不如父母所預期,這些動作反而會讓他們更加晚睡(請記得,照顧者在旁,對孩子來說本來就是不易入睡的刺激源)、導致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會誘發身體的早醒機制,孩子在睡眠期間不易睡飽,形成負向循環;同時,研究也強調睡前習慣的重要性,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睡眠儀式與睡前環境培養。
💡這個研究反對餵母奶或是平時的親密育兒嗎?
其實不會!
因為進食以及安全依附的培養,可以在孩子清醒時進行,睡眠時間就讓孩子生心理好好休息,孩子若睡眠前時常哭泣,避免第一時間歸因為「需要爸媽的陪伴」。
因為進食以及安全依附的培養,可以在孩子清醒時進行,睡眠時間就讓孩子生心理好好休息,孩子若睡眠前時常哭泣,避免第一時間歸因為「需要爸媽的陪伴」。
因為通常孩子都是過累、或是睡眠時間不對而不好入睡居多。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不會為了培養孩子的安全依附,就選擇抱著孩子練習進食或生活自理訓練,對嗎?
💡健康睡眠與安全依附,兩者是完全不衝突的。
研究最後也強調:不同的嬰兒養育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建議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細緻、長時間的脈絡性理解,以便替自己的孩子量身定制有效的育兒策略,促進嬰兒的健康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