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琬婷諮商心理師|兒童青少年|情緒議題|家長諮詢 |嬰幼兒睡眠諮詢

網站頁籤

2025年2月12日 星期三

你曾經意識過自己嘆氣的頻率嗎?-生理性嘆息、呼吸調節與自我照顧。

你是個時常嘆氣的人嗎?

最近小孩常提醒我:「媽媽妳不要發出那種聲音。」
󠀠一開始還沒有意識到我發出了什麼聲音,後來孩子持續提醒了很多次,
才發現孩子指的聲音是「嘆氣」。

我什麼時候會嘆氣呢?
可能在工作任務比較多的時候,或是小孩有較多需求我又無法兼顧時,我的身體很自然地會讓我「嘆氣」。




觀察一陣子後,發現自己滿常嘆氣的,其中可能也包括大吸一口氣後的長吐氣(有意識地想放鬆心情)。
除了體會到孩子對於非語言訊息的敏銳度,也覺察到身體常協助我調節可能的壓力情境。


嘆氣是一種身體的自然機制,也是一種文化語言


沒錯,嘆氣也是一種身體在協助我們調整呼吸與壓力的反應。

然而,在我們的文化裡,我們對於「嘆氣」的非語言訊息解讀大多都是負面的,若我們聽到有人嘆氣,你會意識到對方可能正在面對一些不太妙的事情,像是在我小時候,若看到爸媽嘆氣、臉色不對時,就知道等等可能日子會不太好過。

也或是,因為對方的嘆氣也讓你自己的心情有些不好受,你會想要更進一步地關心對方,或是先選擇靜靜觀察對方的反應;這部份可能比較常運用在你觀察你的伴侶、朋友,或是工作時遇到的人。

嘆氣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

󠀠
我們身體正在因應壓力的同時,大腦正在將自主神經系統切換到副交感神經狀態,身體會處於淺層呼吸的狀態,呼吸淺而相對較為急促。
此時,我們的中腦會重置你的呼吸頻率,試圖重新找回你平靜時的呼吸狀態。

這一連串的身體反應,若我們沒有很有意識地去認識,是很難被發現與感受的。





有意識地控制呼吸-生理性嘆息


若是我們透過有意識的呼吸而回到平穩狀態,可稱為生理性嘆氣(physiological sigh)。
作法相當簡單,我們「以鼻子短吸氣兩次,再緩慢並拉長自己吐氣的時間。」

老實說,呼吸練習在臺灣已經算是很普遍的作法,但是否有實際效用,則是見仁見智、看來談者的主觀感受為主。
我不一定會在諮商時帶入呼吸練習,還是會先評估來談者的需求,以及雙方的諮商進程。

文獻分享-不同呼吸方式對身心的影響


2023年,有一份研究探討不同呼吸法對受試者的影響。

研究分為三組觀察,分別為強調吸氣(較長的吸氣時間)強調呼氣(較長的呼氣時間)以及平衡的吸氣-呼氣-呼吸方式。

瞭解不同組別如何影響焦慮的生理和個人的主觀感受測量,研究也將這些呼吸法與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進行比較(因正念冥想強調被動觀察自然呼吸而不進行主動控制)。

研究者以每天僅5分鐘的刻意呼吸練習是否能造成自主神經張力和幸福感的顯著變化。
(文獻來源:Brief structured respiration practices enhance mood and reduce physiological arousal



該研究結論支持刻意控制的呼吸練習會比不刻意控制的正念冥想有效。
󠀠
呼氣為主之組別的參與者的正向情緒增加幅度最高,支持呼氣較長的方式能較有效平穩身心,若能持續練習,效果更好。
 
有意識的控制呼吸,有助於我們的大腦重新獲得控制感,效果會比無意識的嘆氣好上許多,下次若你發現自己正在嘆氣,不妨試試有意識地重新呼吸、控制呼吸頻率。

快速的時代,大家都在找尋「速效」


現代社會多半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愈來愈高,我們實在很難擠出“足夠”的時間去處理事情,甚至是調整一個長久以來的“習慣”,時間久了,難免會累積我們對生活的不悅感,接著,我們會想找到一些方法來獲得心理上的平衡,但方法可能就是你最常聽到的:吃好睡好、時常運動、保持愉悅…。

曾有人問我:「到底有沒有人真的能做到睡眠充足、營養均衡、適時運動、生活與工作平衡?」

的確,在現代真的是稀少的事情。

因為這些我們認為的“小事”,卻是身心狀態的大基礎,但對現代的忙碌人們來說難以達成。
在我們忙碌的時候,進食、睡眠、運動,通常其中之一會先被我們捨棄,因為若是短暫地不規律,其實對身體不會有負擔,但長期下來的累積,對身體的傷害是可觀的。

像是我的孩子剛出生的那年,我先把運動放掉了,因為我必須學習很多身為媽媽需要備有的技能,還必須時刻在她身旁確認安全;而我的進食和睡眠,在我刻意的維持下,勉強還維持在一個水平中。

我的想法是,有時候並不是方法不好或是效果太低,而是我們對方法的效果總有「一夜速成」的錯誤期待;當你施行了一個方法2-3天,就要有顯著的改變是很困難的,降低自己初期的期待,其實也是在善待自己。

持之以恆的執行,偶爾沒做到也沒關係


先從小目標開始,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當你的身體在方法中受益,習慣自然會逐漸擴大。

若真的很忙碌時:
1.進食-讓自己至少有5分鐘可以細嚼慢嚥、記得喝水。
2.睡眠-固定自己的睡眠區間,中午可找5-15分鐘閉眼小憩。
3.運動-一週運動15-30分鐘,若真的無法運動,可以增加日常活動量。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為什麼我們總是思考與行動上有其慣性?-《神經可塑性》-《REWIRE》書籍分享

你曾經意識到每天有多少個想法感受飛過你的腦海裡嗎?
而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這些想法與感受會自動地從你腦中冒出來嗎?
有時,你會發現你處理事情有類似的方向與習慣。




神經元的連結與練習


神經心理學之父-Donald Hebb發現,當你一遍又一遍地重複某種經驗、想法或行動時,大腦會學會每次觸發相同的神經元。若你每天都重複一樣的行為,而每天觸發了同一系列的神經元,同時也為你帶來相同的經驗;這個重複的次數愈高,這一系列的神經元連結就會愈牢固,這種現象稱為長期增強作用(Long-term potentiation)。

它代表著一起放電的神經元會彼此連結(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你的大腦會開始習慣這個模式,並且在你面臨危急或壓力時,它會像是在背景程式播放一樣,自動化且自然而然地做出你習慣的想法與習慣的行為。

例如,若你在開車時遇到危急情況時都習慣踩下煞車,往後你遇到前方道路有狀況時,你無須經過思考,腳即會反射性地踩下關鍵的煞車。






我們的大腦很聰明,但可能有時也有點「懶」


為什麼我會說大腦有時候很「懶惰」呢?
這源自於大腦會協助我們在最舒適、習慣的狀態下生存,大腦喜歡習慣的人、事、物,以及自動化思考,因為做著習慣的事、用同一種視角思考、面對同一群人,對人類來說是最安全的。

大腦喜歡掌控局面和感到安全,即使它是錯的。
因為大腦會將熟悉感和安全感做出連結,也就是為什麼受暴的人若無其它解方,通常會重複同樣的受暴關係。

「一個已知的負面結果,會比未知事物的潛在危險還要安全。」

但讀到這裡你可以知道,有時候我們固有的思想,對我們來說不一定健康,也不一定是最佳解,它當下的決策只是讓我們處於一個「慣性」,也就是維持在舒適圈裡。

也就是為什麼,當你遇到挫折時總是會習慣先自我苛責(或是先責怪他人)的原因,也許事件主因不是在於你所歸因的地方,但你過去的經驗、他人的告誡、自我的歸因,都讓你學到現有觀點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幼時的發展可塑性-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


年幼的孩子們擁有發展的可塑性,週遭的環境、別人對待你的方式、你去過的地方、與你互動的事物,都成為塑造你自己的一部份,為什麼年幼的孩子的可塑性高?因為他們的大腦中,充滿著稱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分子,孩子的大腦會吸收一切,而大人因為腦中已自動化歸類並過濾重要、不重要的事物,因此大人的學習與吸收是有選擇性的。

因此,你可能會有一種經驗:學習外來語言,甚至是一項技能,若是從幼時開始,可能會容易得多的原因。





過往的經驗塑造成了我們,而我們有可能產生改變嗎?


雖然我們成為了大人,但改變仍舊是可能的,比起孩子,的確身為大人的我們會耗費稍微多的時間改變自己,但若我們不喜歡自己看待事情的態度或是處理事情的視角,仍然鼓勵你邁向改變一途。我們可以透過瞭解大腦的運作機制,讓自己從內部開始產生轉變。

習慣迴路的路徑可概約分列:提示(cue)→套路(routine)→獎勵(reward)。

1.當你接收到了一個訊息→大腦對你的產生提示
2.腦中開始播送自動化反應之行為→大腦反映你原有習慣的套路
3.慣有行為讓你重新獲得控制感,事情如你所想的那般結束→如你所想並獲得控制感得到內在酬賞與獎勵

所以,你有沒有過一種經驗?
你會重覆一直述說同一個負向經驗,也深深認為這個經驗是以負向的方式影響了你,而且你對這件事的是非對錯已有固定的認知。

我們不必改變全部對世界的看法,但若你想改變自己對於某些事情的看法,的確可以重新創造屬於自己想要的神經迴路。

作者分享了三個階段:

1. 擺脫負面情緒(Ditch the Negative)
意識到你的負向生命經驗,打破負向且無效的循環。
破壞現有神經元放電模式:即是有知覺地、有意識地知道大腦的運作方式、覺察其身邊的「提示」因子,在你自己做出習慣性「套路」時,有所覺察,並阻止自己重複原有行為。

2. 改變你的敘事(Shift Your Narrative)
有意識地重組我們的潛意識:我們腦部每天約有90%都是無意識運作,驅動著你每日行動與決定。為你的大腦騰出新的空間與突破你給自己的界限,這需要一些練習,讓自己安定且煥然一新的確需要時間,因為腦中的抗拒是大腦慣性的保護機制。

3. 增強積極性(Boost the Positive)
運用神經科學來讓自己提昇心靈韌性(mental resilience),多瞭解你的大腦是如何運作,同時也塑造你理想的模樣。


作者Nicole Vignola使用許多生活化(也就是你我時常經歷過的)經驗,來說明我們自己如何塑造成現在的自己與現在的大腦狀態,並且在書中不斷賦能每個人自己控制大腦的權力,我們都可以當自己大腦的主人,朝向自己的理想身心狀態邁進。

我在讀完這本書後,造訪了作者的Instagram,老實說,她的形象有打破我對科學家的既定想像,我想,我自己不只重塑了部份自己的行為,也重塑了我自己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感謝社群媒體!這應該是社群媒體的少數好處之一吧!

願大家閱讀愉悅。


2025年1月11日 星期六

文獻研究-父母幫助嬰幼兒入睡是有效果的嗎?

 JCSM近期之文獻分享-嬰兒睡眠、天生氣質與就寢時間的橫向研究。


如果孩子睡不好,身為父母的我們來幫忙孩子入睡,或是幫忙孩子增加睡眠時數,這是有效果的嗎?

所謂的幫忙,可能包括:安撫(拍拍、抱著孩子睡)、睡不著時給奶或其它替代性安撫物。
這些內容看起來很值得來做個研究,對吧?
但,要如何兼顧主觀(爸媽的想法)與客觀資訊(醫療相關訊息)呢?

學者蒐集了623位9-13個月大之嬰兒的睡眠資料進行研究分析,資料包括睡眠影像監測(寶寶監視器),而嬰兒個性氣質與睡眠作息則是透過父母填寫問卷進行評估,利用客觀數據加上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與紀錄,對睡眠進行客觀、非侵入性的評估。




研究顯示:


嬰兒的負面情緒與睡眠介入干擾之間有顯著相關,包括父母若在睡眠過程中頻繁介入,易導致以下情形:

1.睡眠時數不足:較短的睡眠時間
2.夜醒頻繁:更多的夜間醒來次數
3.白天情緒更加起伏:增加嬰兒白天的負向情緒反應

而正在進行母乳餵養/瓶餵(奶睡)或被抱著/搖晃入睡(抱睡)的嬰兒,其夜間睡眠時間較短、睡眠品質較低、就寢時間較晚、醒來時間較早,且父母介入的次數較多。

因此,我們能知道以奶睡、抱睡銜接睡眠的嬰兒,其睡眠品質與睡眠時間不如父母所預期,這些動作反而會讓他們更加晚睡(請記得,照顧者在旁,對孩子來說本來就是不易入睡的刺激源)、導致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會誘發身體的早醒機制,孩子在睡眠期間不易睡飽,形成負向循環;同時,研究也強調睡前習慣的重要性,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睡眠儀式與睡前環境培養。


💡這個研究反對餵母奶或是平時的親密育兒嗎?


其實不會!
因為進食以及安全依附的培養,可以在孩子清醒時進行,睡眠時間就讓孩子生心理好好休息,孩子若睡眠前時常哭泣,避免第一時間歸因為「需要爸媽的陪伴」。


因為通常孩子都是過累、或是睡眠時間不對而不好入睡居多。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不會為了培養孩子的安全依附,就選擇抱著孩子練習進食或生活自理訓練,對嗎?


💡健康睡眠與安全依附,兩者是完全不衝突的。


研究最後也強調:不同的嬰兒養育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建議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細緻、長時間的脈絡性理解,以便替自己的孩子量身定制有效的育兒策略,促進嬰兒的健康睡眠。


2024年9月13日 星期五

睡眠引導是什麼呢?為何跟認知行為技巧有關係?

「發展」是我們熟知也常被衛教的概念,在育兒階段,除了協助孩子的肢體動作發展、進食發展、心理發展,同時,睡眠也有其生理發展歷程。透過正確的引導,可讓孩子順應生理需求進行睡眠,促進睡眠品質與增加睡眠時數。

「睡眠」其實也有它的生理發展階段


一夜好眠是嬰幼兒大腦發展的根基,在睡好的情形下,除了有助於孩子的大腦發展、整合白天的學習與刺激、夜晚睡眠時清除大腦中代謝物質;同時對親子之間的心理健康也會有正向影響,因爸媽的睡眠品質跟著提昇,爸媽睡好,白天更有精神經營親子時光、促進其正向依附關係發展關係品質提昇,孩子在生理需求被好好滿足的情形下,清醒時的情緒也相對穩定。
透過這篇文章,可以知道「睡眠引導」是如何進行的,拆解睡眠引導的前置作業與執行方式,讓爸媽瞭解流程如何進行。




哪些家庭與孩子適合參與睡眠引導?


首先,我們先瞭解哪些情況下,適合使用睡眠引導的資源介入:

(一)評估月齡:
月齡或矯正月齡4個月以上即可以進行,但建議一般要滿6個月以上,他們的生理狀況會比較適合進行。

(二)外顯行為:
孩子有早醒、夜醒、夜醒頻繁、小睡短(30分鐘大魔王)、日夜顛倒、睡眠不足、陪睡哄睡或奶睡,主觀上已影響家中生活、觀察到孩子因睡眠不足而有情緒不佳與暴躁情形。

(三)生理情形:
孩子無健康疑慮或特殊疾病,如:執行期間沒有感冒、嚴重異位性皮膚炎、呼吸道或消化系統疾病,或其它醫師評估之重大疾病。

(四)父母需要準備哪些物品:
符合安全規範的嬰兒床以及有夜視功能的寶寶監視器。





流程拆解


若以上都準備完畢,爸媽們開始躍躍欲試,期望孩子能一夜好眠的日子來臨,但同時可能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對於執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有些躊躇與猶豫,這些心情是很正常的,因此事前準備也是重要的一環。一般引導進行期程約在2至3週,在進行開始前,會先對整個家庭與孩子有些基本的理解,其中包括:

(一)填寫線上表單:睡眠引導評估表單,收到表單後,即會進行初步評估。

(二)約定線上訪談時間:

1.分享初步評估
2.說明流程
3.依照家庭氣氛與孩子的月齡,進行引導方法的選用與討論
4.很重要的Q&A時間,鼓勵爸爸媽媽多提問。

(重要:睡眠引導並不是Cry it Out哭到睡為止喔!)

(三)閱讀計畫書:
會把流程與訪談內容濃縮成精華計畫書提供給爸媽,讓爸媽更清楚接下來的流程如何進行。

(四)正式執行:
爸媽填寫線上睡眠紀錄表單與琬婷每日不定時回覆,提供評估、回饋與修正方向,若期間有需要進行對話,也可約定通話時間。

執行細節與方向-借用認知行為技巧為助力


(一)生理基礎:
用簡短、摘要的型式協助爸媽瞭解當下月齡的概要生理發展,在執行過程中,透過觀察,歸納出孩子的睡眠氣質,以及每段小睡與長睡眠適合入睡的細節時間。

二)客製化的行為改變方式:
我們會以讓孩子「自行入睡」的方向為主,透過觀察,逐步協助爸媽調整孩子的睡眠作息、睡眠習慣、睡眠環境與睡眠儀式,讓孩子能以平靜的方式入眠。1.5歲前的孩子,非常仰賴照顧者瞭解孩子的睡眠生理發展與行為改變方式來調整他們的睡眠。

(三)客製化的認知調整:
到了1.5-2歲後,孩子逐漸能夠溝通,我們可以在此時加入更多認知溝通元素來與孩子「聊睡眠」這件事,聊睡眠可以從不同的面向著手,它可以很有趣、很生活化,以生活的有趣日常讓孩子感受到睡飽的美好以及對睡眠的正向認知。我們會按照不同孩子的需求與反應,擬定合適的應對方式。

(四)陪伴與支持:
陪伴爸媽一步一步讀懂孩子的睡眠需求,最重要的是,執行期間會讓爸媽瞭解到自己做得好的部份,鼓勵爸媽持續以合適的方式應對孩子的睡眠。



孩子要睡好,除了一部份是天生氣質以外,有很大的部份是掌握在爸媽手上,一起順應孩子的生理需求,讀懂不同孩子的睡眠需求差異,朝向一夜好眠、全家睡好的路邁進。



睡眠評估表單連結:睡眠引導評估表單

Email聯繫:電子信箱




















2024年8月28日 星期三

孩子變成家中的照顧者-談兒少親職化現象

在我們成長的年代,當時還未被少子化大浪襲來,大多數人擁有兄弟姐妹的經驗,因出生率下降,獨生子女比例相對增加,雖尚未有清楚的統計資料,但可從官方統計資料發現,民國90年的出生人數仍有26萬,到了101年後,出生人數開始從22萬逐漸降低


106-112出生數與生育胎次


你認為現代人不想生育的原因是什麼呢?
生育率下降的因素,可概要歸類於以下六個原因與社會現況,包括:







整體來說,家庭可運用的資源與彈性,會大幅影響現代父母的生育意願。

養兒防老觀念被新世代觀念所衝擊


過往臺灣社會普遍對「養兒防老」觀念有高度認同,認為生育孩子是種投資,並期望手足能在長大後能彼此照顧。但現在願意生育的父母較傾向「建構家庭」、「體驗養兒育女的感受」,並不認為養兒能防老;現代爸媽從自身經驗出發,理解到在現今社會,能獨立生存已不容易,若生孩子的主要期待為替老年的自己「買保險」,結果易不如預期;且手足是否融洽,也與關係上的個性適配有關,簡單來說,若沒有「緣份」,可能彼此照應的機會也不大。

大家庭變成核心小家庭


家庭結構人數變少,會發生什麼事?
原先可以調動的人力變少,家庭內事務難有機會分配出去;成人人力變少,可調動的人力則落在未成年兒少身上。也就是在臺灣十分常見的議題-親職化(Parentification)

親職化(Parentification)指的是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照顧者的角色,且在程度上屬於超出兒少身心負荷範圍、過度承擔責任的程度。這類型的孩子在家中的角色是被「反轉」或「逆轉」,從被照顧者成為照顧者的角色。

像是我們的上一代,那時臺灣還處於生育率普遍較高的農業社會時代,年長的兄姐常需照顧相對年幼的弟妹,但在當時,一個家庭生養的孩子較多,責任不會只落在一位孩子身上;而在現代,出生人數不如以往,部份未成年孩子除了被分擔家中過多的事務以外,也被期待能承擔「照顧父母」的角色。

我們也可以很容易地在社群媒體觀察到某些可能有親職化家庭現象的報導,社會民眾的反應多會誇讚親職化孩子「很懂事」、「體貼大人的好孩子」的標籤,雖然孩子能分擔部份責任是好事,也是放手讓孩子有學習的可能,但通常這類型的孩子很難對外求救,習慣要自身扛起面對困難的責任,因為他們的成長歷程已塑造他們過度承擔的經驗與能力,常常是心理發展危機的高危險群。




功能性照顧與情緒性照顧


照顧內容可分為功能性的照顧與情緒性的照顧。功能性的照顧內容包含:照顧弟妹、做大量家事(影響到日常生活)、打工貼補家用;而情緒性的照顧包含:聽父母訴苦、擔心父母關係失和、被迫介入家人爭執,期望孩子變成仲裁者或調停者。

當父母的生心理尚未穩固、無法完全照顧自己時,容易出現這些不利孩子生心理發展的情況。這種現象的發生範圍很廣,可能會導致重大的短期和長期挑戰,其中,又以情緒性照顧最為影響兒童青少年日後的心理發展。

親職化可能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影響?


一、個性與氣質層面
因這類型的孩子,自我分化歷程較短,自我概念通常較低,可能伴隨有低自尊、羞愧感、罪惡感,以及對家庭有長期的牽掛與擔憂,其程度會影響日常生活,並且有較高機會的憂鬱傾向,在女孩身上的典型憂鬱行為較為明顯,而男孩的憂鬱有時會反應在躁動、衝動控制異常的行為層面。

二、早熟背後的問題行為表徵
因照顧角色上的反轉,可能在言行舉止,或是交友圈皆傾向較早熟的類型,但這個早熟並非真正成熟,而是因需承擔照顧責任下的強迫長大;過度承擔的未成年孩子,可能會在求學階段冒出一些大人認為的問題行為,例如:網路交友、未成年懷孕、中途輟學、情緒不穩易失控、未成年性交與性剝削事件。

三、發展危機
青少年與兒童為發展同儕關係與找尋自主、自我認同的發展階段,若因承擔照顧者角色,可能會導致未來難以建立良好的同儕關係、影響自我認同及其發展。




身為父母,我們可以怎麼做?


一、看顧不同孩子的個別需求:
培養家中每位孩子的自主能力,孩子若能依生理正常發展而習得該有自理能力,對父母即為正向協助,孩子生來並非以協助爸媽的需求為主要任務。

二、尋求外援:
若照顧者有家務或心理需求,可尋求外部人力支援,例如:在經濟及時間的允許下,將家務外包,或是透過正當管道尋求免費心理與社會資源。

三、評估輕重緩急
評估事務的先後順序與輕重緩急,若事務不影響全家人的生、心理健康與安全的前提下,可先降低標準或延緩處理時限。

四、感謝並尊重孩子協助的意願與行為。
放手讓孩子學習生活中的事務絕對有正向的幫助,孩子願意做的額外協助也同時需要我們的看見,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意,也讓孩子接收父母的感謝之意,而非理所當然。

身為子女,我們可以怎麼做


一、依照自身能力協助家人
每個人有其限制與限度,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再以餘裕協助家人,若是在關係上使勁全力,反而耗能更快。

二、堅持自己所喜歡的興趣或領域
協助照顧家中的事務或情緒的情況下,自行能運用的時間相對較少,但我仍鼓勵身為子女的你,持續找到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也就是「做自己」,每天至少有一段日子保有「自己」。

三、取得平衡與討論機會
在順從與照顧自己之間達到平衡,若你認為與家人關係不錯,可主動表達自己願意幫忙的心意,同時也傳達自己可能面對的困難,期待進行事務分工上的調整。

四、肯定自己
無論是想協助家中的心,或是偶爾想要逃離那些事務與責任的感受,這些都沒關係,都很正常;我知道有些父母難以傳達肯定的心,但身為子女的你,一定要肯定自己的付出,因為這個家,也因為你的付出而變得更加穩固。











2024年7月3日 星期三

性犯罪與孩子們的距離-談兒少性剝削。





我們在討論「性」上面的勇氣


台灣社會對於性議題上的著墨與討論,仍像是披上好幾層的薄紗,想談,卻常常談得很隱晦。
每個人在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有著經驗,長輩會告訴你「你怎麼來的?你長大就知道了」、「男女授受不親」、「出社會以前不准談戀愛!」、「未成年生小孩就是撿角。」等等話語。
 
不知不覺,在十幾年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多少都有些內化這些觀念。

也許會以為,不要談論性,我們就能保護下一代,保護我們的孩子,但實際上,從社會的快速變遷、資訊流通相當便利,以及性犯罪案件上昇,驗證了我們其實談得遠遠不夠;但也不是說毫無進展,至少,我們在性別上給予的多元尊重、身體界限的維持的觀念上,可明顯觀察到,這些知識比以往更容易取得,也更加普及。

報導者 THE REPORTER在YOUTUBE頻道上發布了一則報導影片,描述兒少影像產業如何在台灣蓬勃發展與經營,以及描述被揭發的兒少性剝削案件,司法審理的歷程以及記者的整理。


110-112年通報案件明顯上昇


過往在統計上,會主觀認為通報案件並不包含黑數,其原因可能因為被害人不願曝光,或是有其它考量而選擇隱忍,造成未通報的狀況。但即使如此,110-112的通報案件量上昇比例相當高,除了社會對性剝削的意識增加以外,可能受害者的求助意願有顯著提昇。




熟人性侵/家內性侵







上圖是衛福部統計112年全台灣通報之性侵案件數字。
大家可以看到,熟人性侵在18歲以下之未成年案件中佔九成以上,跟原先我們的猜測「加害人會對不認識的人下手」的概念相去甚遠,而且,他們通常很懂得與人建立關係。

以影片中提及的「大貓事件」與「美術館叔叔」事件,他們會帶著孩子去美術館看展、一起出遊,在家長面前會展出專業且有同理心的模樣,但令人震驚的是,他們會一起侵犯孩子,甚至強迫4位未滿12歲的孩童,彼此互相侵犯,再使用手機側錄,再將孩子受苦的影片上傳戀童暗網公開。

整件事中的關鍵在於,對方很有獲得家長信任的能力。


關係建立的背後,是創造權勢


「他們在社會中更難以被辨識出來,也許比我們都還要社會化。」

當一個以高度同理、高度充份運用人際技巧的「專業工作者」來靠近家庭,包裝著「老師」或「親子活動」的糖衣,很難讓人在一開始就察覺他們的動機不單純,同時,他們可能也是社區鄰里的好朋友,甚至主動願意幫助弱勢家庭。你可以說,他們很懂得「關係建立」,只是這個關係建立的背後,未必是真的想與孩子或家長建立關係,而是變相成為滿足他們的需求所在,說明白些,這是權勢性侵中很常被提及的:加害人會創造出一種「權力不對等」的關係,好讓你臣服,或是選擇非常相信你,再透過性的手段操控,讓被害人感覺自己很糟


我們可以如何提高警覺?


預防勝於治療,若我們能在預防階段,與孩子建立好親子關係,給予足夠的情緒支持與協助,並且對於性犯罪、性教育層面持續保持學習心態,同時也帶著孩子學習,即使遇到類似案件,或可能接觸到加害人,請保持冷靜與保持合適之距離為上。


1. 平時建立穩固的親子關係:把聊天當作每天的日常,透過聊天的方式,從小培養親子互動習慣,過程中也請記得避免批判、指責、挑錯,否則久而久之,孩子會選擇不與我們分享他的經驗,這樣若孩子需要我們的協助時,才不容易錯過機會。

2. 教導孩子保護自己的方式:協助孩子建立身體、心理界限的概念,慎選學校、托育場所、課照班、共學團體,除了多透過聊天瞭解孩子在校生活狀態,也建議避免讓孩子跟其它成人有獨處的機會;平時可用較淺白的例子教導孩子如何維持健康的身體界限,例如:不可讓他人觸碰自己的生殖器,以及親吻臉頰、嘴巴,或抱得太緊、太久。通常年紀愈大的孩子愈能以語言方式溝通與理解身體界限,前提是要持續地在生活上累積親子互動習慣。

3. 告訴孩子,你沒有錯:成長過程中,孩子總是在練習拿捏界限,若發生類似情形,請大家一定要先抱抱孩子,表達自己和孩子將站在同一陣線來處理事情,千萬不要馬上責怪孩子,畢竟,有時連家長都很難馬上察覺出異狀,更何況孩子是面對一個外表及行為非常友善的長輩。




2024年5月23日 星期四

「孩子睡不好,但我又怕睡眠訓練讓孩子心理受傷!」 談睡眠訓練與安全依附關係的共存

 
「睡眠訓練會讓孩子一直哭,這樣是不是會傷害到孩子的心理?」






談到睡眠訓練,有些家長會擔心訓練過程中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擔心的源頭來自於睡眠訓練中,可能會引發孩子短期的哭泣行為。

這個擔心其實是身為父母的本能反應,是非常正常且合理的,過往我接觸的家庭中,有些過於不擔心孩子哭的家長,我反而會請他們在訓練期間多加留意孩子的情緒;尤其對於口語表達尚未發展完全的孩子來說,哭泣,是一種最直接明顯的表達,照顧者通常會從情境脈絡下,推敲孩子的可能需求,也就是說,父母通常會是最瞭解孩子的人。

的確,有時難以分辨孩子哭泣背後的需求為何?是想睡覺的哭、還是是不舒服而需要大人協助的哭、或是因為飢餓,更或者是,他的背癢了卻抓不到,希望照顧者能聽懂這個需求所發出的哭聲。

在我們文化裡,對於哭泣的容忍度通常較低,除了父母聽久了會失去耐心,旁人的直覺反應,通常也是請父母讓孩子盡速停止哭泣,而父母在壓力之下,的確也容易因壓力而盡快安撫孩子。
除了擔心哭泣可能造成的傷害,父母通常也會擔心訓練過程中,破壞原有的安全依附;身為心理師與睡眠顧問,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

我們今天先將睡眠訓練和依附關係分開來談,最後再看看,是否有機會在安全的依附關係之下進行睡眠訓練。


睡眠訓練(Sleep training)是什麼?


睡眠訓練是讓父母讀懂孩子睡眠需求的一個過程。名詞中的訓練,其實是翻譯過來的結果,但整個過程,若要說是訓練,我認為比較像是在訓練父母,而非訓練孩子。

執行過程中,會讓照顧者概要瞭解睡眠生理知識,這會提供一個大方向性的執行框架與概念,讓照顧者瞭解睡眠發展進程,如同我們協助發展孩子的進食學習,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歷程,從哺乳、副食品試敏、擴大食材,再視孩子的反應以調整變化。

睡眠也是需要學習的,孩子在睡眠中的個別需求,也是需要我們透過觀察孩子來發現的。

怎樣適合進行睡眠訓練呢?若是家中孩子長期睡不好,有早醒、夜醒久、夜醒頻繁、小睡短、睡眠品質不佳而引起的情緒不穩定,且同時也影響到照顧者的睡眠,即可考慮諮詢睡眠顧問的協助。若父母想進行睡眠訓練,必須先尋找受訓及認證過的睡眠顧問,你可以詢問顧問的專業背景與受訓歷程,專業的睡眠顧問會先進行睡眠環境評估、概要瞭解孩子目前的生理發展及健康情形(例如:月齡、是否足月生產、目前作息情形)以及家庭教養偏好,再從其中的資訊給予初步評估與回饋;並非每位孩子都適合睡眠訓練,例如:有嚴重過敏或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有可能不適合進行睡眠訓練,需先將症狀控制得宜再進行評估。

我認為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家長尋求協助時,可以觀察顧問與自家的適配性,期間有任何疑問,都建議直接提出,以確保自己的權益。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是什麼?


此理論是John Bowlby於1950年代所提出,他以一個系統性的方式,研究親子互動關係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而我們常聽到的「安全依附」,指的是照顧者能以合適、平穩的方式回應孩子。例如:語氣平穩、臉部表情放鬆、合適的肢體接觸、眼神交會(讓孩子與你在同個高度);而孩子也能在穩定的歷程中,逐漸長出自己的安全感與安穩的關係互動方式。
依附理論鼓勵父母在情緒上與肢體上做出的正確回應,例如:若孩子因肚子餓、想喝奶而感到不舒服,我們該做的是溫柔且專注地進行哺餵動作,而非給他一個有趣的玩具。


二者如何兼顧?


這應該是所有父母最期望達到的平衡,睡眠訓練與依附關係之間有「正向交集」,看到這裡,你心中有方向了嗎?

我期望中帶給家庭的睡眠訓練,即是希望能順應孩子的睡眠生理需求、增加睡眠品質,能夠一覺好眠,很重要的是,不會因為練習好好睡覺,而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美國家庭睡眠學會(Family Sleep Institute)在2022年發表一篇文章-Sleep Training & Attachment: Facts,談到睡眠訓練與依附間的關聯性,其中提到依附教養並非時時刻刻與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系統性瞭解孩子的各種需求(其中也包括睡眠需求),並且提到父母也需要睡飽,才能以安全依附的方式正確回應孩子的需求,否則父母若陷入睡眠某程度的迷思,孩子仍然睡不好、父母一起被睡眠剝奪,可能導致白天的親子時光時,無力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
睡眠訓練的方式有很多種,尚未接觸的人,也許以為睡眠訓練單純就是顧問陪著你,把小孩丟到床上就離開,後面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皆一概不顧。

破除非黑即白、二元對立


睡眠訓練的執行,可以在一個穩定的架構中,與顧問討論出不同的選擇,也就是「客製化」的概念,如同進行諮商一樣,任何想法都值得被提出與進行討論。我相信我們不會只有「0」與「1」的選擇,0與1中間的選擇,正等待我們去發掘。所以我時常鼓勵照顧者在過程中提問,包括心中對顧問的疑問、對進行方式的疑問,以及其它在心頭冒出來的各種微小疑問,這些都值得被好好討論。

回到我們對於這兩者的關聯與看法:
在尊重與瞭解孩子的睡眠生理發展的基礎上,讀懂並瞭解孩子的睡眠需求,並且觀察孩子於訓練過程的反應,從中微調、掌握更多親子互動細節,也找到父母應對的平衡點,創造雙方睡好的雙贏。






如果想更進一步瞭解與申請睡眠諮詢:
1.可來信瞭解更進一步資訊:琬婷心理師之信箱
2.填寫諮詢表單:睡眠諮詢表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