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嘆氣是一種身體的自然機制,也是一種文化語言
嘆氣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
有意識地控制呼吸-生理性嘆息
文獻分享-不同呼吸方式對身心的影響
(文獻來源:Brief structured respiration practices enhance mood and reduce physiological arousal)
如果孩子睡不好,身為父母的我們來幫忙孩子入睡,或是幫忙孩子增加睡眠時數,這是有效果的嗎?
所謂的幫忙,可能包括:安撫(拍拍、抱著孩子睡)、睡不著時給奶或其它替代性安撫物。
這些內容看起來很值得來做個研究,對吧?
但,要如何兼顧主觀(爸媽的想法)與客觀資訊(醫療相關訊息)呢?
學者蒐集了623位9-13個月大之嬰兒的睡眠資料進行研究分析,資料包括睡眠影像監測(寶寶監視器),而嬰兒個性氣質與睡眠作息則是透過父母填寫問卷進行評估,利用客觀數據,加上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與紀錄,對睡眠進行客觀、非侵入性的評估。
因為通常孩子都是過累、或是睡眠時間不對而不好入睡居多。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不會為了培養孩子的安全依附,就選擇抱著孩子練習進食或生活自理訓練,對嗎?
整件事中的關鍵在於,對方很有獲得家長信任的能力。
「他們在社會中更難以被辨識出來,也許比我們都還要社會化。」
當一個以高度同理、高度充份運用人際技巧的「專業工作者」來靠近家庭,包裝著「老師」或「親子活動」的糖衣,很難讓人在一開始就察覺他們的動機不單純,同時,他們可能也是社區鄰里的好朋友,甚至主動願意幫助弱勢家庭。你可以說,他們很懂得「關係建立」,只是這個關係建立的背後,未必是真的想與孩子或家長建立關係,而是變相成為滿足他們的需求所在,說明白些,這是權勢性侵中很常被提及的:加害人會創造出一種「權力不對等」的關係,好讓你臣服,或是選擇非常相信你,再透過性的手段操控,讓被害人感覺自己很糟。
1. 平時建立穩固的親子關係:把聊天當作每天的日常,透過聊天的方式,從小培養親子互動習慣,過程中也請記得避免批判、指責、挑錯,否則久而久之,孩子會選擇不與我們分享他的經驗,這樣若孩子需要我們的協助時,才不容易錯過機會。
2. 教導孩子保護自己的方式:協助孩子建立身體、心理界限的概念,慎選學校、托育場所、課照班、共學團體,除了多透過聊天瞭解孩子在校生活狀態,也建議避免讓孩子跟其它成人有獨處的機會;平時可用較淺白的例子教導孩子如何維持健康的身體界限,例如:不可讓他人觸碰自己的生殖器,以及親吻臉頰、嘴巴,或抱得太緊、太久。通常年紀愈大的孩子愈能以語言方式溝通與理解身體界限,前提是要持續地在生活上累積親子互動習慣。
3. 告訴孩子,你沒有錯:成長過程中,孩子總是在練習拿捏界限,若發生類似情形,請大家一定要先抱抱孩子,表達自己和孩子將站在同一陣線來處理事情,千萬不要馬上責怪孩子,畢竟,有時連家長都很難馬上察覺出異狀,更何況孩子是面對一個外表及行為非常友善的長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