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幼托虐童事件不停在社群媒體更新最新進度,包括我自己在內,即使事前已知道內容會令人心碎或悲傷,看到標題仍會忍不住點開閱讀。
我想回到看見新聞的當下,問問讀者們,當你們第一時間看見社會案件新聞,當下你有什麼感受呢?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是什麼?
每每有社會事件發生時,我腦中常想到一個概念-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原先這個概念比較常運用在第一線助人工作者上,指的是我們在面對他人的事件與經驗時,雖自己非事件當事人,但透過本身的共感能力與同理心,與案件內被害者產生類似或相同的創傷反應或情緒;而這些反應或情緒不只影響在當下,更可能影響到日常生活的進展。
因現代社會訊息流通快速,也許10分鐘前剛發生的大事件,你已經可以透過社群媒體完整看見事件的相關影片或報導,也因此,我們可能會反覆想著這個事件、也可能會想在網路上搜尋其它相關資訊,或是試圖瞭解過往是否有發生此事件的“可能徵兆”。
我們面對重大社會事件的正常反應
雖然我們知道資訊的擷取和吸收歸納是需要理性判別的,但難免我們在接收資訊的當下,大腦已經自動化的吸收這些尚未被好好整理的資訊;而接收資訊後,情緒也容易跟隨之起伏。
尤其是透過社群媒體的傳播,現代人接收資訊已不只有文字,通常會伴隨著大量的照片與影片,圖像更能加深訊息在我們腦海的停留程度與時間,我們看了一張、二張,並不會因此想停下,反而會想獲得更多關於事件的資訊。
但這都沒關係,先告訴自己,這些反應都是人之常情,是非常正常的行為反應,我們可以藉著重大事件的發生,提醒自己:
你可以這麼做:
一、覺察自己當下狀態
生氣也好、憤怒也好,甚至你可能會有些緊張、焦慮、擔心,請告訴自己這些情緒都是很正常的,我們不必刻意排除情緒在外,大量的危機事件訊息,很自然地會引起人的情緒與生存本能。
二、維持住基本飲食、工作與作息狀態
請記得自己身體最基本的需要,我們維持同樣的飲食習慣,以及最適合的成人的二段式睡眠(午睡-成人不超過20分鐘及固定的長睡眠時間),同時也保持著覺察,適時放下社會事件的訊息,回到生活正軌上。
三、選擇性的討論與傳播事件訊息
我們在得知事件的第一時間會想聯繫家人、確認安全、確認是否與事件有所相關,這都是很正常的;也無可避免地會想與家人討論事件、分享網路訊息。
記得,我們可以有限性地討論,避免讓事件討論延伸成恐懼、猜測、憤怒的過度渲染
四、創造正向連結
如果你仍舊感到情緒因事件難以穩定,可以嘗試和信任的對象或是團體,聊聊近期因事件而被影響的自身感受,如果聊完反而讓自己陷入更難以脫離的情緒,建議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如何應對令人感到害怕和痛苦的回憶?
目前創傷知情的概念已開始在臺灣推廣,以下提供兒福聯盟製作的影片,讓大家可以作為參考:
在資訊龐大與流通又非常快速的時代,每天都會有非常多元的資訊映入我們的腦海中。
無論有沒有重大事件發生,維持好自己的覺察、適時放下手機平板與社群媒體,給自己一個「暫停」鍵,「暫停」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很好的照顧。
好好地照顧自己,才能讓我們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走得平順又久遠。